周口信息網 > 熱點信息 > 正文
我們如何思考綠色投資?
網絡整理 2024-04-22(原標題:我們如何思考綠色投資?)
文/馬睿
人類攜手,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和趨勢已經無法逆轉。
2022年夏天,全球多地遭遇極端天氣,罕見的高溫甚至奪走了人們的生命。在葡萄牙、德國、波蘭、西班牙以及中國等國,都出現(xiàn)過這種情況。
在嚴峻的現(xiàn)實面前,把5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降到零,是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,必須強力且穩(wěn)定往前推進的事情。想要實現(xiàn)減碳和增長雙贏,對我們而言并不容易。但我們相信,巨大的挑戰(zhàn)導致巨大的變化,尤其是對于中國這種制造大國,碳中和意味著顛覆性的能源革命、科技創(chuàng)新和經濟轉型。
本篇是峰瑞環(huán)保雙碳系列的第一篇,峰瑞資本合伙人馬睿分析了減碳的必要性以及背后的創(chuàng)新機會與挑戰(zhàn),梳理了這一輪綠色投資熱潮與之前Clean tech投資熱潮之間的差異,分享了綠色技術領域的創(chuàng)新企業(yè)案例。
碳中和,為什么必須是0?
對于“雙碳”投資而言,《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》這本書很有借鑒意義。書里提到,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約510億噸溫室氣體。其中,生產和制造總排放量(包括鋼鐵、水泥、塑料制造等)占比最高,為31%。第二位是電力生產與存儲,占比27%。種植和養(yǎng)殖、交通運輸以及制冷和取暖位列第三、第四、第五,占比分別分別為19%、16%與7%。
從18世紀中期人類使用化石燃料開始至今,全球平均氣溫已升高超過1.2℃;如果不采取措施,到2050年,氣溫將升高1.5-3℃,到世紀末升高4-8℃;如果到2060年能實現(xiàn)負碳排放,溫度仍將上升接近于2℃。溫度升高將帶來干旱、洪水、農業(yè)減產、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災難。這種全球化尺度的災難很難逆轉。
因此,把5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降到零,是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,必須往前推進的事情。針對碳中和,全球已經形成了強且穩(wěn)定的政策預期。2020 年底,全球共有44個國家和經濟體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標。中國、美國和日本等大國做出承諾,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和趨勢已經無法逆轉。
一個國家或者區(qū)域的碳排放,可以通過其化石能源用量來清晰計算。能源專家劉科曾分享過一系列統(tǒng)計數據。2020年,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大約103億噸,占全球的20%。其中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使用帶來的排放達到95億噸,約占總排放的92%。只要把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這三項碳排放算準,就能從整體上把握碳排放。而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,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%,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%。經濟發(fā)展對油氣的巨大需求和油氣依賴進口之間的矛盾,早已成為能源安全隱患,化石能源替代既是降碳排,也是保安全。
但想要實現(xiàn)減碳和增長雙贏,對于中國而言是件不容易的事情。2020年9月,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(xiàn)碳中和,被稱作碳達峰、碳中和“3060”目標。
與此同時,我們還要繼續(xù)實現(xiàn)經濟增長。中國目前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。按照國家的規(guī)劃目標,到2035年人均實際GDP達到中等發(fā)達國家水平,到2050年人均實際GDP達到發(fā)達國家平均水平。這個區(qū)間大部分與中國要實現(xiàn)“3060”時間階段重合。
中國是“世界工廠”,依托石化能源,為全球消費者生產各類產品,因而中國本土滯留了大量隱藏的碳。在現(xiàn)行的溫室氣體排放評估標準下,是從商品生產國的角度,而不是商品消費國的角度計算碳排放。換句話說,中國承擔了部分其他國家的碳排放。
巨大的挑戰(zhàn)導致巨大的變化,尤其是對于中國這種制造大國,碳中和可能帶來顛覆性的能源革命、科技革命和經濟轉型;巨大的變化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機會:
- 能源結構上,將實現(xiàn)從煤炭為主,轉到非化石能源(風電、光電、水電、核電)。能源結構推動電網和儲能方式的轉變,人們需要更靈活、智能的電網,讓新型的儲能系統(tǒng)匹配這些可再生能源。
- 材料的生產方式上,可能會從石化基越來越多轉向生物基;同時無機材料的零碳化也將不可避免,特別是玻璃、鋼鐵、水泥這些建材。
- 農業(yè)領域的降碳也大有可為,比如研發(fā)人造蛋白、零碳肥料、生物固氮等。此外,交通、建筑、金融以及消費等領域,都有可以進行綠色革新的空間。
理解了零排放的必要性,以及減碳過程中的挑戰(zhàn)與機遇,我們再來看實現(xiàn)碳中和的時間線。
目前關于時間線的說法不一,有的是“40年分三步走”,有的細劃為“8個5年計劃”,但都指向了從摸底到嚴控碳排放,再到實現(xiàn)電力碳中和、發(fā)展與碳脫鉤以及排放近零或者是負排放。
我們現(xiàn)在處于發(fā)力前期的準備階段,到十六五要能拿出顛覆性技術,實現(xiàn)實質有效的能源替代和減碳。未來10-15年,是形成綠色技術供給的關鍵階段。
麥肯錫2021年發(fā)布的歐洲零碳路徑分析指出,未來可能只有60%的碳排放消減能夠來自于成熟技術,而30%的消減要依賴于今天還在示范階段,但還沒完全成熟的技術,另外10%-15%的碳排放控制取決于目前尚處于R&D(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)階段的技術。
從 Clean Tech 到 Climate Tech,這一輪綠色技術投資有哪些不同?
綠色技術投資并不是一件新鮮事。
我們現(xiàn)在關注與氣候相關的技術(Climate tech),這個詞在2008年至2012年左右被稱為Clean tech,也是一個細分的投資門類。當時以美國為代表,有不少機構押注clean tech領域。MIT Energy Initiative估計,2008-2016年,美國投資者向清潔科技投入250億美元,其中超過一半都虧損掉了。以至于有一段時間,人們投資綠色技術的意愿降低了。
當下的這一輪綠色技術投資與上一輪有哪些不同?
先拋結論,我們認為這一輪更有機會。
首先,推動力不同。上一輪的推動力是高油價,當時油價一度飆升到200美金/桶,但油價本身波動性比較大,如果油價回落,就會沖擊綠色市場。而這一輪的推動力是應對氣候變化,這是一個系統(tǒng)、長期、明確的需求。
其次,資金推動也不一樣。上一輪中,美國清潔科技投資的主要發(fā)起者是硅谷的風險投資者,中國的發(fā)起者主要是TMT基金。而這一輪綠色投資的投資者更為廣泛,眾多公募、私募機構涌入綠色投資熱潮。
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(yè)協(xié)會統(tǒng)計,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,綠色、可持續(xù)、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數量接近1000只,規(guī)模合計7900多億元,較去年底規(guī)模增長36%。其中,公募基金190多只,管理規(guī)模4100多億元;私募基金800只,管理規(guī)模3700億元,90%為股權創(chuàng)投基金。
再者,綠色技術本身也在持續(xù)迭代。上一輪綠色技術主要聚焦薄膜光伏電池、生物燃料和電動車領域。而這一輪綠色技術更為成熟,應用的領域更廣泛多元,比如:鋰電池大規(guī)模應用、光伏成本下降、基于合成生物研發(fā)的產品實現(xiàn)成本和效率優(yōu)勢等。
正是因為綠色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成熟度,從而帶動技術本身的商業(yè)化以及綠色投資站上了新起點。
根據IRENA發(fā)布的報告,經過30多年的研發(fā)和投資,全球公用事業(yè)規(guī)模太陽能光伏的電力成本下降了98%:其中1980-2000年政府補貼加上技術創(chuàng)新帶動光伏降低成本(~85%);2000-2014年,光伏銷量提升,規(guī)?;氖褂眠M一步降低成本(~85%)。雖然在過去數十年,光伏產業(yè)經歷了金融危機、“反補貼、反傾銷”、行業(yè)洗牌等考驗,但其商業(yè)化本身并沒有停滯,目前光伏度電成本已經接近甚至低于燃煤電價。
我們如何思考綠色投資?
在投資實踐和調研的過程中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了不少對于零碳很重要的領域:
- 電力領域:電力領域貢獻中國碳排的40%,未來主要涉及煤電轉綠電。光伏技術、風電、核裂變、核聚變技術。以及隨著綠電而來的新型電力系統(tǒng),包括特高壓、分布式、短時儲能和調峰等技術、各類負荷的友好接入、智能控制系統(tǒng)等,都對新技術和新模式有非常高的需求。
- 新型儲能系統(tǒng):下一代電池、機械儲能、化學儲能等。
- 終端電氣化:到2060年,電能占終端用能的比重有望達到66%;動力電池、電動車、5G基站;工業(yè)領域電氣化,包括電燃料、生物質燃料、氫能、零碳制造等。
- 農業(yè)(食品)領域:植物和細胞基肉制品和奶制品、基因編輯、AI育種得到更好的種子、生物固氮等。
- 材料領域:材料再生回收,合成生物,生物基材料。
- 其他:交通、建筑等領域的脫碳、CCUS(Carbon Capture,Utilization and Storage,碳捕獲、利用與封存)等。
當然不同的零碳技術處于技術成熟度曲線的不同位置,如下圖所示:鋰離子電池、風電和光伏已經被規(guī)?;膽?,并逐漸產生相比于化石燃料發(fā)電的成本優(yōu)勢;部分技術如替代蛋白、合成生物、智能電網與電池回收等,有望在2-5年內實現(xiàn)更大規(guī)模的應用;燃料電池汽車、生物燃料、碳捕捉等則還在技術開發(fā)的早期階段。但幾乎大多數氣候相關科技,可能會在10年內實現(xiàn)規(guī)模化應用。因此,Climate tech整體處于從技術到應用的轉折點。
從投資實踐角度,我們會基于第一性原理,系統(tǒng)性地思考能源與材料的破局之道。能源和材料,本質上還都是分子或者高分子。從第一性和系統(tǒng)角度出發(fā)考慮能源和材料的投資,實際就是回到原子和分子本身,考慮原料是什么(C源、H源等),從哪來(農業(yè)、石化),經歷了怎樣的生物或者化學的反應,變成了什么樣的分子或者高分子,被應用到了什么樣的行業(yè)。
業(yè)界經常會講到一個事實:一桶石油,其中83%的物質用來做燃料和能源,對應的能源產業(yè)的全球市場規(guī)模大約3萬億美元。剩下的17%,用來做石化產品和化學品,對應的全球市場規(guī)模大約在4萬億美元,創(chuàng)造了與占比83%的物質,幾乎相同體量的市場。
如果未來世界能夠以電來替代這83%的石化燃料,用生物合成替代石油化工,人們就會逐漸降低對石化資源的依賴。
新的物質生產方式中,合成生物具備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優(yōu)勢。
我們看好合成生物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:
第一,足夠數字化?!癐T+BT(即信息科技與生物科技的融合)”成為趨勢,目前生物行業(yè)可以說是和數字化結合得最好的行業(yè)之一。過去10到20年,基因測序、基因編輯、Alphafold2、生物芯片等新工具層出不窮。這些新工具催生出大量新數據,使得合成生物有機會在數據的基礎上進行迭代。
第二,連接數字和真實世界。合成生物學是連接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橋梁。互聯(lián)網行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和應用還主要局限于數字世界,而人們在數字世界中對生物系統(tǒng)代碼的調控、編輯和迭代,能變成現(xiàn)實世界中的一個個的分子和材料,最終交付成為原料藥、紡織材料、人造肉、保健品、農藥、能源等等。
第三,輻射各行各業(yè)。2022年5月發(fā)布的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經濟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里提到:“生物經濟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(fā)展進步為動力,以保護開發(fā)利用生物資源為基礎,以廣泛深度融合醫(yī)藥、健康、農業(yè)、林業(yè)、能源、環(huán)保、材料等產業(yè)為特征,正在勾勒人類社會未來發(fā)展的美好藍圖?!币陨锟萍紴榈讓拥膭?chuàng)新,可以延展輻射到生物化工、生物制造、生物農業(yè)、生物醫(yī)療等各領域。
綠色技術領域的創(chuàng)新企業(yè)案例
自成立以來,峰瑞就將ESG因素納入投資和決策流程,在早期就布局了一些如今看來與“雙碳”相關的創(chuàng)新企業(yè):固態(tài)電池領域,從天使輪至今持續(xù)加注清陶能源;合成生物領域,從天使輪開始堅定看好的藍晶微生物;垃圾分類領域,我們持續(xù)陪伴奧北環(huán)保的成長。AI育種、替代膜分離的下一代分離技術以及高安全鋰電解液生產等領域,峰瑞也有涉獵。
藍晶微生物:海洋可降解材料PHA
合成生物領域,我們投資了藍晶微生物、芯宿科技、衍微科技、合生科技等企業(yè)。
藍晶微生物是一家基于合成生物技術,從事分子和材料創(chuàng)新的公司。公司致力于設計、開發(fā)、制造和銷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,創(chuàng)造最具有商業(yè)想象力的創(chuàng)新產品,包括海洋可降解材料PHA、再生醫(yī)學材料、美妝新功能成分、新型食品添加劑、益生菌產品等。
藍晶微生物的首發(fā)管線是“藍素?”(藍晶生產的PHA),藍素?在幾乎所有自然環(huán)境中均可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。藍素?中100%的碳原子來自生物基原料從空氣中捕捉的二氧化碳。據測算,每噸藍素?產品可以帶來2噸左右的生物碳封存,有助于藍晶微生物打造示范性的合成生物學“零碳產業(yè)鏈”。除了碳足跡之外,藍素?在綜合成本上也實現(xiàn)了顯著降低。從性能上看,藍素?可以做成很薄的雙向拉伸膜,阻隔性也很好。
但挑戰(zhàn)在于,PHA的生產成本很高。而藍晶微生物研發(fā)的菌株和工藝,緊扣“原子經濟性”,設計上極致計算和優(yōu)化每一個原子,極大降低了生產成本。
從天使輪開始,我們就堅定支持藍晶微生物,之后連續(xù)7輪加持。我們相信藍晶微生物能從一個做平臺技術的公司,發(fā)展到能拿出產品,并且最終能通過藍晶這個平臺賦能更多產品。
說來也巧,藍晶微生物是我加入峰瑞后投資的第一個項目。當初和創(chuàng)始團隊溝通時,他們展示了一張代謝的地圖至今讓我記憶猶新。
這張圖有點像地鐵路線圖。每個站點代表一個物質,站與站之間的連線代表了一種酶。坐地鐵時,你想去三元橋就去三元橋,想到亮馬橋就到亮馬橋。理論上在合成生物領域,你也完全可以通過工程化和設計的方式,想合成什么就合成什么。
這種分子調控的底層性和工程化是最打動我的地方。
可能未來某一天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張合成生物路線圖里面的很多站點已經被點亮了,有那么多地方以及它們的周邊都能抵達了。
AI 育種:breeding-by-editing
種子被稱為“農業(yè)里的芯片”,目前中國需要降低對國外種子的依賴度。根據《農民日報》發(fā)布的數據:“2021年,中國農作物種業(yè)進口大于出口。進口6.8億美元,多為園藝作物種子;出口3.3億美元,水稻種子占據優(yōu)勢。中國部分蔬菜品種,如胡蘿卜、菠菜、洋蔥、高端品種番茄以及甜菜和黑麥草等種子的進口依賴度超90% ?!?/p>
在農業(yè)領域,我們看好利用計算及基因編輯工具提升育種效率,投資了專注AI育種的星羅科技。人們可以通過基因測序,利用AI來預測不同序列所對應的表型,例如某粒種子是否能長成高產蛋白,或者有抗逆性的作物。我們可以用計算進行預測,同時用基因編輯,借助預測結果,來改變這顆種子。
農業(yè)是能源和材料的上游,不僅關乎到糧食安全,也關系到工業(yè)的原料來源,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,生物科技應用于農業(yè)(Biotech Agriculture input)在美國已經算成熟技術和場景了,但是在中國還有賴于監(jiān)管的進一步放開。
邁海環(huán)保:納米層級的精準用于分離
納微科技在分離生物大分子(蛋白質、多肽、抗體等)方面證明了納米材料用于分離的商業(yè)價值。在工業(yè)分離方向,隨著新能源、生物制造、生物醫(yī)藥等領域的發(fā)展,對能夠產生更高的分離精度、更高的純度、更短流程、更低成本的下一代分離技術有著日益擴大的需求。
峰瑞天使輪投資的企業(yè)邁海環(huán)保,基于動態(tài)納米晶濾技術的解決方案,利用功能納米新材料、創(chuàng)新的反應器設計和IOT驅動的流程智能控制,實現(xiàn)了替代膜的顛覆性分離技術。邁海環(huán)保通過對動態(tài)晶濾技術中納米顆粒尺寸和納米層厚度的調節(jié),實現(xiàn)分離精度納米級的調控,可以對相差2nm以上的組分進行有效分離,完成高精度、規(guī)模級產物純化,還能有效避免膜分離場景中的膜污堵問題。邁海的產品達到了超越陶瓷膜的分離效果,并且成本不到其1/20。邁海這套技術正在和新能源和合成生物的頭部企業(yè)合作落地中,并初步看到了非常好的分離效果。
免責聲明:信息網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如果您發(fā)現(xiàn)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請與我們取得聯(lián)系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
轉載請標注:信息網——我們如何思考綠色投資?
- 上一篇:郵儲銀行的“星辰大海”
- 下一篇:沒有了
- 搜索
-
- 2024-04-22我們如何思考綠色投資?
- 2024-04-222024-04-22今年首家!這家城商行理
- 2024-04-22虛擬經濟模式中的“保本
- 2024-04-22美團,需要新故事
- 2024-04-22眾籌監(jiān)管體系與政策研究
- 2024-04-22眾籌監(jiān)管體系與政策研究
- 2024-04-22美團,需要新故事
- 2024-04-22虛擬經濟模式中的“保本
- 2024-04-22寧波銀行半年報:銀行中
- 2024-03-31楊偉民:促進形成消費持
- 2024-03-31重磅利好!剛剛印發(fā)
- 2024-03-31張勇最新動態(tài)曝光:聯(lián)手
- 2024-04-04A股也打假!這些公司即將
- 2024-04-04進階的海南自貿港:封關
- 2021-03-22中國從事不公平貿易?外
- 2024-04-04未雨綢繆 防范大宗商品漲
- 2021-03-22海關總署:中國貿易順差
- 2021-03-22豬價回暖或帶動6月CPI小幅
- 2024-04-04政治局會議定調中部高質
- 2024-04-22我們如何思考綠色投資?
- 2024-04-222024-04-22今年首家!這家城商行理
- 2024-04-22虛擬經濟模式中的“保本
- 2024-04-22美團,需要新故事
- 2024-04-22眾籌監(jiān)管體系與政策研究
- 2024-04-22眾籌監(jiān)管體系與政策研究
- 2024-04-22美團,需要新故事
- 2024-04-22虛擬經濟模式中的“保本
- 2024-04-22寧波銀行半年報:銀行中
- 網站分類
-
- 標簽列表